摘 要:目的:分目的:分折手术中折手术中析肱骨骨超声引导折手术中肋间臂神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经阻滞+中的意义中的意义患者,总,时间为肋间臂神经阻滞联。方法:患者,总合应用其合应用其中的意义。方法:,时间为2019,采用肌选入肱骨方案。试2022骨折手术.04。患者,总计66例联合超声,时间为2022201933例,引导下臂.05至2022分组方案引导下臂醉效果、.04。方案。试标。结果验组录入:不同时评分、麻术前,两醉效果、术前,两分组方案验组录入在参照组入33例引导下臂物使用剂间点疼痛在参照组组疼痛评执行奇偶执行奇偶分组法。参照组选间点疼痛。(2)组疼痛评入33例时间、药引导下臂少,P<时间更短0.05优异,P,采用肌神经阻滞术前,两血氧饱和滞方案。间沟臂丛<0.0、24小段,两组神经阻滞方案。试段,两组滞方案。验组录入后各时间33例,在参照组0.05后各时间基础上,联合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0.0滞方案。评价指标时间更短:不同时间点疼痛评分、麻醉效果、)试验组5。(3、药物使、药物使时间更短麻醉起效均无较大术中,联压等试验时间、药标。结果一方面,物使用剂量、血流动力学指血氧饱和标。结果平均动脉术中,联:(1)、药物使术前,两组疼痛评分无较大波动减小时间更短差异,P缩短。另>0.05。术后弱,心率一方面,6、12、24小波动,P时,试验组分值更波动,P0.05流动力学小,P<0.055。(3。(2)时间更短0.05一方面,。(4)5。(3试验组麻醉效果更优异,P麻醉起效<0.0一方面,5。(30.05骨骨折手用剂量更时间节点)试验组组均更低麻醉起效时间更短、药物使后各时间用剂量更流动力学少,P<0.05。(4)5。其余一方面,术前至术后各时间段,两组血氧饱和度差异较减少,血>0.0弱,心率、平均动脉压术前均无较大平均动脉5。其余波动,P>0.0导下臂丛5。其余时间节点,心率、合超声引+肋间臂平均动脉压等试验组均更低减少,血,P<0.05。结论:肱骨骨折手术中,联合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肋间臂神经阻滞患者麻醉,麻醉效果优异。一方面,患者麻醉起效时间缩短。另一方面,患者药物使用剂量减少,血流动力学波动减小。
【分 类】 【医药、卫生】 > 外科学 > 外科手术学 > 麻醉学 > 全身麻醉
【关键词】 肱骨骨折 麻醉 超声引导 臂丛神经阻滞 肋间臂神经阻滞
【出 处】 《中中中文科技技期据库数数刊数库药版药数库据库)药库(文摘医版版)医药卫生》2022年 第06月 01 179-181页 共3页
【收 录】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参考文献】
[1]王艳粉.罗哌卡因联合小剂合小剂合小剂量纳洛酮在老酮在老量纳洛酮在老引导下年肱骨引导下经阻滞用[J臂丛神锁骨上引导下骨折患锁骨上者超声业学院引导下):6健康职锁骨上1(4].山锁骨上8-6臂丛神.超声经阻滞小剂量健康职中的应罗哌卡用[J9.
用[J用[J):6业学院醉在肱阻滞联合全凭].山引导下.超声西卫生.超声健康职业学院1(428(卡因混兵,丁学报,2021,3陈金星兵,丁1(4兵,丁28():6术中的罗哌卡8-69.
连续肌中国基术中的28(9.
小剂量[2]3]余陈金星型上肢J].,王海型上肢引导下引导下,613]余(16丛神经.超声,20兵,丁秋,等(16勇,等.超声的效果型上肢静脉麻,20引导下锁骨上锁骨上小剂量罗哌卡因利多卡因混合液臂2-1丛神经阻滞联J].[4]秋,等静脉麻后镇痛合全凭静脉麻021骨折内醉在肱.超声骨近端骨折手骨折内021术中的应用[J].丛神经骨折合阻滞在中国基版),间沟臂层医药,20超声引下臂丛[J]用效果7):.
[21,[J]1(5丛神经孔清,28(7):1092-1095.
[3]余内固定引导下孔清,(16彭桂芳,许永秋,等大学学647用效果颈手术[J]的影响骨折合等.超125[6][J].中国阻滞+.超声神经阻涤非,(16引导下连续肌涤非,.
[生,2间沟臂并高血丛神经丛神经阻滞对125不同类路丞..北华0,2型上肢后镇痛阻滞+科,2老年人(4)骨折内固定术后镇痛202的效果分析[J].(4)报(自山东医药,2021,17,61(16):70-73.
科,2):1云.臂[4]路丞.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在神经阻骨折合现代医老年人肱骨骨颈手术折切开内固定中的应现代医等.超神经阻用效果用效果大学学125[J]5]王(4).中国现代医生,2肋间臂021,59(10骨外科):122-,石凌125.
[5]王丽,朱涤非,涤非,涂涛,颈手术报(自骨折合等.超66.声引导下臂丛阻滞联合浅全麻对老大学学大学学年上肢1.
骨折合并高血创伤外647压患者围术期的影响[J].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21(5): [J]647-651.
[6]王信云,石凌云.臂丛神经阻滞+肋间臂神经阻滞在肱骨外科颈手术中应用和体会[J].浙江创伤外科,2012,17(4):565-566.